????高緯回返晉陽,休整兩日之后,正要開朝。同時給這次的戰事正式蓋棺定論,群臣自然有奉迎拍馬、歌功頌德的聲音,連太宰段韶也不免多說了幾句
????“聽聞陛下將與佗缽會晤的時候,老臣以為,突厥豺狼之心,不講信義。陛下不顧安危,實在有輕敵之嫌……
????“”不瞞陛下說,臣等實在是心中憂懼,孰料陛下胸有成竹,只帶著區區一些甲士護衛,三言兩語便說服佗缽退兵,強迫他歃血為盟,不戰而屈人之兵……
????“臣等這才曉得,陛下實在比我等要高明一些。正不知,陛下是如何料定佗缽可汗定會與陛下議和的?”
????這次出征,雖然高緯沒有機會微操,親自指揮啥的,但是在最后的時刻,他可是起到一錘定音的效果,甚至頗有些力挽狂瀾的意思在里面,就憑這,便值得史官大書特書一番了。此時他的心情自然不必說。
????皇帝的心情當然很好,端坐在龍榻之上,微微笑道
????“佗缽的意志不夠堅決,他心虛!在東西兩線都遭受了重挫,他便會開始懷疑自身的實力,而放大我軍的實力,再說,他大舉南侵,目的不過有三,一,看朕日漸勢大,想聯合北周,打壓我朝。二,無外乎就是想得到更多的好處。三,他要立威!
????“可最終的結果還是要立足于戰局之上,再打下去,兩邊都討不了好,這一點,朕明白,佗缽更明白,尤其是佗缽,他剛剛繼位,挾大勢而來,看似強盛,威望卻不足以和他的兄長木桿可汗相提并論,連遭重挫,對他的威望豈無打擊?他不怕底下人做亂將他這個可汗推翻嗎?猶疑不決的情況下,和談是必然趨勢。
????“佗缽最后那一下約見,或許還存了些禍心,他隨時可以再次發動大戰,但朕輕騎獨出,示以輕蔑之意,壯我軍威,表示必戰之信心。這就出乎佗缽的意料之外,他必然更加畏首畏尾。如此,主動權便牢牢掌握在朕的手中,何況,朕的十萬鐵旅就在近側,就算他想做些什么,他有這個膽子嗎?”
????段韶輕捋著胡須笑道“陛下果真機敏果斷,頗似高皇帝當年!”事實上平心而論,就是高歡也未必能做得比今上要更好,當初西魏籠絡突厥,東魏籠絡茹茹,高歡被茹茹公主逼得有苦難言,連發妻婁昭君都自請下堂了,雖然為拉攏盟友,不得已而為之,卻還是有一股屈辱在其中!
????尤其突厥人一統漠北漠南之后,愈發驕橫,其恣意妄為遠勝當年的茹茹。且突厥常年與北周聯盟,兩面夾擊之下恐有大禍!因此當突厥傾國而來,朝堂輿論大勢還是傾向于主動請和,大有花錢消災的意思在里面。這種面對突厥人的底氣不足是有淵源的!
????突厥人兵鋒最盛的時候,甚至帶著十萬兵長驅晉陽城下!做為帶兵打仗的統帥,段韶當然是看不慣的,但他又有什么辦法?國勢的強弱并不是一兩場戰爭就可以挽回的,并不是說揍了他們一兩次,北齊便比突厥要強了,這是國力的問題!
????實力不夠,即便統帥再如何強大,也不足以挽回頹勢,終歸是只有固守挨打的份。而突厥對北齊北周的態度,正是這長久以來兩國實力不足之下的隱忍釀成的!突厥人是真的將北齊和北周都當成了自己的臣屬,可以予取予求!這場戰爭雖然也是以談收尾,但意義卻是截然不同的!
????別人威脅你談和你脅迫著別人談,這是完完全全的兩種概念!這一仗,算是打出了王朝的自信,打出了堆積在所有人心中的郁氣,打出了一個新氣象!讓全天下人都看清楚,北齊沒有衰弱,反而勝過當年!這就是皇皇大勢,不可阻擋!
????高緯雖然心里不以為然,嘴上卻很謙虛“朕那里能和高皇帝比,朕不過是觀突厥之眾雖多而不齊整,不足為慮而已,若是朕當即下令全軍出擊,定能大破突厥!
????“所以不戰的原因,乃是天下未平,我朝當積蓄實力攻滅偽周,不宜樹敵過多。若開戰,所損甚多,不能一股而滅,反而后患無窮,兩相比較之下,朕寧愿先留著他。讓他跟偽周撕咬起來,消耗兩邊的實力,反而于我有利。
溫馨提示:按 回車[Enter]鍵 返回書目,按 ←鍵 返回上一頁, 按 →鍵 進入下一頁,加入書簽方便您下次繼續閱讀。